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地
4096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1-02-01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用人主体需求量体裁衣,不唯数量求质量,不唯“帽子”看“里子”

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者优势有机结合,推动市场化人力资源、人才引进服务更有效供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涵养更优人才发展综合生态,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地,使人才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地,首要在于人才引得进。新时代人才引进,需深刻把握国际变局带来的人才引进窗口期,坚持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导向,着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能级。依据实际需求引,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用人主体需求量体裁衣,不唯数量求质量,不唯“帽子”看“里子”,依据产业特点开展人才项目双招双引,推动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匹配产业的良性循环,着力促进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对象特点引,瞄准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能快速打通产业升级路径的顶尖人才,持续实施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提供动态化、个性化配套服务,“一人一策”引;聚焦区域重点产业所需的骨干人才,建立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开发目录,完善紧缺急需人才基础资源库,分行业领域类别给予差异化支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战略储备与引进培育,努力形成顶尖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种子人才有机衔接各有侧重的引进机制。通过市场方式引,充分挖掘市场主体在人才引进、培育、评价等方面的首要作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者优势有机结合,推动市场化人力资源、人才引进服务更有效供给。

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地,基础在于人才留得住。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充分体现在人才工作中,聚焦留住人才的各项关键环节,推行“暖心、尽心、贴心、诚心、细心”人才精准服务举措,建立涵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体系,着力营造重才爱才良好氛围。环境留人,紧盯人才关心的签证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推出人才服务一卡通,提供切实便利服务。深化人才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人才服务“无否决权”窗口,作出“网上预审不见面、窗口受理无否决”承诺,打造办事便利、过程透明、速度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磁场。感情留心,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跟踪关心人才日常生活和事业发展。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大力选树宣传表彰人才典型,让人才成为“流量明星”。事业留魂,在双创人才发展起步期,给予“第一桶金”资助;针对人才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制定五大支持计划,让人才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成就事业、实现梦想。在双创人才成熟期,着力搭建人才事业舞台,构建人才互助自治组织,打造人才多边交融发展平台,形成“人才牵人才、企业连企业”集群发展效应。

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地,关键在于人才用得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好用活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统筹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形成一脉相承、层级清晰、保障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确保人才用得好。构建适应新要求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发挥区域高校及科技企业集聚优势,由政府、高校、企业共同搭建三方共育、共享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创新资源平台,推动高校企业互派科技顾问、产业导师,助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新要求的人才多元评价体制。健全人才科学分类评价体系,通过“以赛代评”“举荐认定”“一业一策”“自主认定”等方式,推动人才评价市场评、放权评、精准评。加强人才评价后续跟踪,变人才支持项目评价的“一锤定音”为“动态评估”,注重人才及其项目的成长性、变化性,让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构建适应新要求的人才价值激励机制。试点区级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激励方式改革。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奖励与报酬比例,着力激发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活力,保障人才潜心创新创业,充分施展才华。

(作者系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