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职场成功的前奏 换个角度看待挫折
45982 来源:今晚报 发布日期:2021-08-23

我们每天的工作8小时,工作时间占据了一天24小时的三分之一,如果每天面对不喜欢的工作,整天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的度过,生活也会变得乏味。工作不等同于事业!相信这句话许多人都会认同。如果找一份工作能兼顾自己的爱好,又能解决日常温饱生活,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对待,这样能让我们的生活感到更加幸福、快乐。但是,也别急于高兴!因为再喜爱的工作也不可避免繁重的任务带来的压力与人情世故,特别是遇到挫折时的失败感与压抑,自然而然会产生“职场逃离”的心理。但是,如果能换一个角度面对挫折,也许它能成为你职业生涯发展的助推器。

过度敏感会放大挫折

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曹睿是一名活动专员,本应凭借出彩的创意和热烈的现场反馈来赢得认可,而如今策划个活动方案却总是思前想后:顾客会不会不买账?同事会不会觉得太张扬?领导会不会不满意……因此,最后提交策划案往往是平平淡淡,用她的话讲:“自己看着都不满意。”曹睿的这种状态其实和刚入职时大相径庭,“当时我凭借专业优势得到领导认可,我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不仅能够将我的想法变为现实,也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工作一年后,我觉得我有能力独自承担一场活动时便毛遂自荐,从创意到调研再到落实,每一项我都尽心去完成,但最后还是因为协调不到位没达到预期效果。事后总结会上虽然领导只是说‘想法要落地’,但我还是觉得他批评我创意‘不靠谱’。”曹睿说,当时就觉得同事齐刷刷看着自己,感觉那些眼神里有安慰,有同情,也有幸灾乐祸。从那之后,曹睿开始有些怀疑自己的想法与能力,慢慢的将自己“包裹”起来,生怕稍微一露头就落个“不靠谱”的名号。因此现在曹睿做策划时多了一份思虑:先要想想领导和同事的看法,然后再想一些迎合大众的“创意”,中规中矩完成任务。“但这一年,我发现虽然批评的声音消失了,但是领导的认可与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消失了。”曹睿最后说道。

挫折的背后是机会

吴瑞现为某台资个人电脑品牌大区销售负责人,在外人眼里是一名典型的“三高”人士高职位、高薪水、高格调。然而谁会想到十年前的他供职于一家只有十几名员工的小私企,谁又能想到最开始一年的工作仅仅是装卸货物这一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回想起给公司当“壮劳力”的那段艰苦时光,吴瑞不仅没有抱怨反而说那是他最应感谢的日子。“因为我学的专业太冷门,几乎没有合适的工作,毕业几个月才应聘到这家私企,可是录用后却被安排到仓储部工作,当时我心就凉了,好歹我也是名正规的本科毕业生啊,本想着坐办公室喝茶水没想到却整天搬箱子。”正是这“落差”打破了他的幻想,没让他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当时我一心想换岗位,便开始留意如何才能从体力劳动变脑力劳动,让自己有价值。我发现我们公司运送的货物大多是进口机器,虽然卖的不错但由于没人能看懂说明书,售后维护比别家缺乏竞争力。因此我便开始偷闲学专业英文,大概一年之后十几款机器的说明书都烂熟于心,维修也不在话下,自然升为公司唯一的技术人员。”吴瑞说正是这次“挫折”让他学到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这也是他如今取得成功的经验。

建立起挫折管理系统

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不自觉的“放大”挫折所带来的痛苦,这不仅仅来自于受挫时带来的失落感还包括情绪排解不当所产生的过度敏感、厌职、不自信等消极情绪,无法从“职场泥沼”中走出。高级心理咨询师刘洋对这种“放大”心理表示可以通过建立“挫折管理系统”来尽快摆脱负面影响,他说:“首先应正确对待挫折,将其看为一次提高能力的挑战,以迎接的姿态去面对而非逃避:大家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或寻找自身优势将内心的痛苦转化出去;下一步就可以有意识的去构建理性挫折预案来扩张自身承受力,类似于‘危机公关’意识,在高压高强度的情况下理性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及有利条件来克服困难。”曹睿正是由于不能尽快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而给未发生的事情人为制造了“恐慌”,导致消极情绪影响到未来的工作状态。

让挫折成为“成长助推器”

“每次晋升或涨薪后,很多员工就会来找我‘诉苦’,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全公司最倒霉的人,付出很多却得到很少甚至什么都没得到。”从事员工关系近十年的人力资源经理刘莉莉说:“对于员工的抱怨,我非常能理解,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会从企业角度看有没有人尽其才,再从职工发展上说是否发挥了员工的潜质。员工也可以站在这两个角度来比对下,就不难发现公司的决策往往是根据宏观发展,而这也正是所需人才的方向。聪明的员工能从挫折中看到调整的方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与公司发展一致来统一步调,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挫折’可以说是使职场人更优秀更成熟不可缺少的助推器。”